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条目 | 详情 |
---|---|
上市时间 | 2015/03/01 |
作者/译者 | [日] 岸见一郎 / [日] 古贺史健 |
中图分类 | B821 人生哲学 |
推荐指数 | ⭐️⭐️⭐️⭐️⭐️ |
- 心理学术语
- 阿德勒目的论的理念
- 心理模型的建立: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
- 价值导向:认知欲求、共同体(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价值评判
- 典故导读
- 观点争议
- 总结:哲学性洞察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现代心理咨询的思想种子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
如何看待过去会对如何规划未来起到关键作用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译者序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引言
问题不在世界怎么样,是你如何看待世界。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通过过去解析原因和根据经验去预测未来有异曲同工之处,防止“决定论”唯一的做法是相信“相对”的原则。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解析如何看待过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个体心理学的“目的”导论
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